» 上一篇:
 


自9月份转到新部门后,几个月下来,发现公司核心部门的软件研发质量确实比产品部门的要高一个档次。不仅涉及代码设计模式,而且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了相应的软件开发模式进行管理。

关于软件开发模式和代码设计模式,在这之前都未去了解。从现在来看,这方面知识的缺乏确实影响了自己能力的提高。出于这点,打算利用空闲时间来补充这方面知识。本节就介绍下敏捷开发模式。

前言

以前经常访问CSDN网站,经常看到网友谈论敏捷开发模式,因此印象深刻。据说,小米的MIUI就是采用敏捷开发模式进行开发的。

概念

敏捷开发(agile develolment),是一种以人为核心、迭代、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。在敏捷开发中,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,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,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。换言之,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,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,并分别完成,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。

特点

2001年,17名编程大师分别代表极限编程、Scrum(“棒球”团队开发模式)、特征驱动开发、动态系统开发方法、自适应软件开发、水晶方法、实用编程等开发流派,发表“敏捷软件开发”宣言。敏捷开发模式是一个软件开发管理新模式,用来替代以文件驱动开发的瀑布开发模式。敏捷方式也称轻量级开发方法。

敏捷软件开发宣言内容:

  • 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
  • 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具到的文档
  • 可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
  •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

敏捷开发集成了新型开发模式的共同特点,它重点强调:

1. 以人为本,注重编程中人的自我特长发挥。

2. 强调软件开发的产品是软件,而不是文档。文档是为软件开发服务的,而不是开发的主体。

3. 客户与开发者的关系是协作,不是合约。开发者不是客户业务的“专家”,要适应客户的需求,是要客户合作来阐述实际的需求细节,而不是为了开发软件,把开发人员变成客户业务的专家,这是传统开发模式或行业软件开发企业的最大面临问题。

4. 设计周密是为了最终软件的质量,但不表明设计比实现更重要,要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,设计也要不断跟进,所以设计不能是“闭门造车”、“自我良好”,能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,修改自己的设计,指导开发的方向是敏捷开发的目标。

项目的敏捷开发

敏捷开发小组主要的工作方式可以归纳为:

  • 作为一个整体工作;
  • 按短迭代周期工作;
  • 每次迭代交付一些成果;
  • 关注业务优先级;
  • 检查与调整。
  • 最重要的因素恐怕是项目的规模。规模增长,面对面的沟通就愈加困难,因此敏捷方法更适用于较小的队伍,40、30、20、10人或者更少。

因此在敏捷开发模式中,一个项目被分解为多个部分或多个步骤。在每个阶段完成后,项目都可以拿出一定程度可交付的产品。这样做便于实现产品交付目标,降低整个项目的复杂度,同时在项目早期就能拿出初具雏形的产品。

以MIUI为例,早在2010年,MIUI就已经出现,并逐步培养起了一批用户。然而,最初版本的MIUI仅仅只是Android系统的一个界面。当前MIUI中用户熟悉的语音助手、应用超市、防打扰功能,甚至手电筒应用,都没有被包括在其中,而是在过去3年的开发过程中逐渐加入。每周的更新中,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修复bug所做的更新,这也是分用户觉得它“为了更新而更新”的原因。

开发过程

敏捷开发过程

与迭代开发的区别

敏捷开发相比迭代式开发,两者都强调在较短的开发周期提交软件,但是,敏捷开发的周期可能更短,并且更加强调队伍中的高度协作。

敏捷方法有时候被误认为是无计划性和纪律性的方法,实际上更确切的说法是敏捷方法强调适应性而非预见性。适应性的方法集中在快速适应现实的变化。当项目的需求起了变化,团队应该迅速适应。这个团队可能很难确切描述未来将会如何变化。

与瀑布模式的区别

敏捷开发与瀑布模式的不同,主要是下面几个“敏捷”的关注点:

1. 迭代。软件的功能是客户的需求,界面的操作是客户的“感觉”,对迭代的强调是缩短了软件版本的周期

2. 客户参与。以人为本,客户是软件的使用者,是业务理解的专家,没有客户的参与,开发者很难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

3. 小版本。快速功能的展现,看似简单,但对于复杂的客户需求,合理地分割与总体上的统一,要很好地二者兼顾是不容易的。

总结

敏捷就是“快”,快才可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快节奏;要快就要发挥个人的个性思维多一些,个性思维的增多,虽然通过结队编程、代码共有、团队替补等方式减少个人对软件的影响力,但也会造成软件开发继承性的下降,因此敏捷开发是一个新的思路,但不是软件开发的终极选择。

对于长时间、人数众多的大型软件应用的开发,文档的管理与衔接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。如何把敏捷的开发思路与传统的“流水线工厂式”管理有机地结合,是软件开发组织者面临的新课题。

» 文章出处: reille博客—http://velep.com , 如果没有特别声明,文章均为reille博客原创作品
» 郑重声明: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如需转载请联系reille#qq.com(#换成@)
分享到:

 Leave a Reply

(必须)

(我会替您保密的)(必须)

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

 
© 2012 velep.com | reille blog | 管理| 粤ICP备15065318号-2| 谷歌地图| 百度地图| Suffusion theme|Sayontan Sinha

无觅相关文章插件,快速提升流量